午時三刻是12點45分。在中國古代,計時方式是以十二時辰為準(zhǔn),一個時辰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兩個小時,一時辰內(nèi)又會細分,所以午時三刻就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,也就是時正段中的第三個正刻,即12點45分。11點45分應(yīng)該叫做午初三刻。
午時三刻是11點45還是12點45
午時三刻為12點45分
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,一個時辰分為兩個小時,時間較長不夠精確,所以在時辰內(nèi)部會繼續(xù)細分,每個時辰分時初和時正兩部分,時初和時正各分為初刻和正刻四個部分,所以一個時辰共分八刻,而午時三刻就是時正段中的第三個正刻,即12點45分。
11點45分應(yīng)為午初三刻
因為古時計時是以時辰為準(zhǔn),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,而一個時辰又分為時初和時正兩個時間段,即代表十一點和十二點,11點45分應(yīng)該是時初段中的第三個正刻,叫做午初三刻,這才是11點45分的正確表達方式。
午時三刻陽氣最盛
在我國明代時,朝廷一般在午時三刻將死囚犯進行斬首,選擇這個時間段是因為12點45分是太陽最強烈的時候,陽氣最盛,也是光影最短的時間,以求將死囚犯的陰魂壓制。